← 返回首页
核聚变商业尝试
随着高温超导、先进制造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,核聚变商业化从“遥远梦想”迈向“工程落地”。全球多家创业公司与传统能源巨头投入这场竞赛,力图率先建设经济可行的聚变电站。
全球代表性企业
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
起源于麻省理工学院,聚焦高温超导托卡马克技术,SPARC 项目计划在本十年实现净能量增益。
TAE Technologies
美国老牌聚变公司,主攻场反转位形(FRC),Norman 装置已完成多轮升级。
Helion Energy
以脉冲聚变为核心,采用金属燃料与能量回收方案,目标是实现小型化电源模块。
Tokamak Energy
英国企业,开发高场球形托卡马克与高温超导磁体,计划在 2030 年代提供商用示范。
Type One Energy
专注仿星器商业化,由威斯康星大学研究团队创办,致力于快速迭代模块化原型。
能源奇点(Energy Singularity)
中国聚变创业公司,聚焦超导托卡马克方案,建设紧凑型实验装置验证设计。
市场与技术趋势
- 高温超导磁体:更高的磁场强度缩小装置尺寸,降低工程复杂度。
- 模块化工程:通过快速迭代与工厂化制造,加速原型堆部署。
- 多元燃料路线:从传统的 D-T 反应延伸至 D-³He、p-¹¹B 等更清洁的燃料组合。
- 资本跨界合作:能源巨头、科技公司与主权基金共同参与,构建新的产业生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