← 返回首页

核聚变发展历史

核聚变研究经历了从理论假设、实验验证到大型工程建设的漫长旅程。一个世纪以来,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试图把恒星中的能量带到地球。下方时间线梳理了这一领域的关键事件、技术突破与合作进展。

时间线加载中...

重要科学家贡献

亚瑟·爱丁顿(Arthur Eddington)

英国天体物理学家,首次提出恒星能量来源于核聚变反应,为聚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。

伊戈尔·塔姆(Igor Tamm)

苏联物理学家,托卡马克概念的提出者之一,195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。

安德烈·萨哈罗夫(Andrei Sakharov)

苏联物理学家,托卡马克路线的重要奠基人,后来成为著名的人权活动家。

莱曼·斯皮策(Lyman Spitzer)

美国科学家,仿星器概念的提出者,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创始人。

约翰·劳森(John Lawson)

英国物理学家,提出著名的劳森判据,定义实现聚变点火所需的基本条件。

爱德华·泰勒(Edward Teller)

匈牙利裔美国物理学家,被称为“氢弹之父”,对聚变理论和工程均有深远影响。

技术发展里程碑

  • 磁约束聚变:从早期磁镜装置发展到现代托卡马克与仿星器,设备规模与性能持续提升。
  • 惯性约束聚变:激光、离子束等驱动方案不断增强,为点火实验提供新的可能。
  • 等离子体加热:欧姆加热、射频加热、中性束注入协同应用,推动高温等离子体生成。
  • 等离子体控制:建立实时反馈与主动控制系统,提升稳定性与放电时长。
  • 材料科学:研发耐高热流、抗辐照材料,为聚变堆关键部件护航。
  • 超导技术:高温超导磁体为紧凑装置与高场装置打开全新工程路径。

未来展望

ITER 的建造、私人聚变公司的崛起以及 NIF 点火的突破,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聚变能源的信心。预计在 2030-2040 年代,我们将迎来首批实验性聚变电站的示范运行。要实现可持续、经济可行的聚变能源,还需要在材料、工程、控制与商业模式等方面持续创新与协作。